欢迎来到368txt小说网
368txt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顾七她只想种田 > 第三百五十七章 变通之法

第三百五十七章 变通之法

作者:公子Z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刘守正听着来了兴趣,问:“若两年监察百姓皆有善用,那此后又该如何呢?”

    “回大人,若是百姓能在监察之下皆是善用,则可免五年租金税赋,待五年过后,则每年需缴纳一成田赋。

    如此三年后则需要缴纳每年两成田赋。直到十年租期结束,原本赠出去的荒地和山地则要重新收回到县衙手里。”

    竟又收回到县衙手里了!

    众人诧异。

    这般做法虽然耗时久了些,且前五年与当地府衙来说全然没有收益,但后五年却是也增收了不少税赋。这对于一个原本就贫瘠没有产收没有油水的边缘小镇来说,已经十分不易。

    若是往后能逐年适当提一提田赋比例,又或者收取一些租金,岂不更美,何苦要收回来。

    虽说收回来后荒地变成了良田,变卖时价格能翻上好几翻,可那临海镇的百姓若是各个都能买的起田地,想来这些年也不至于贫寒到这般境地了。

    再则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难免会伤了那些头几年出了大力开垦的百姓的心。

    荒地不值钱,良田却值钱。辛辛苦苦以举家之力开垦出来的田地,谁不想给子孙后代留着,若是就这般被收回去,幸苦了足足十年的营生岂不又白忙乎了?

    这一点,不仅书房内其他人不理解,刘守正更不理解。

    朝廷对地方官的官职调令有所长短,但一般年变更一次并不算稀奇。

    特别是七品知县之职,若无明显过错,在职期内功绩尚可,五年足以往上提上一提,这还是针对那些通过科考入门,身后没有家族势力做支撑的寒门入士举子而言的。

    若是那些家中有些门路的世家子弟,在地方上即便是一年提上半级也不算出挑。

    更何况那位萧光平萧大人可不是寻常的世家子弟,他出身自上京萧家,其曾祖父曾在高祖时期任太尉之职,是三司之一,正一品大员。

    而其祖父则最高位居礼部尚书,正二品。其父乃则在太宗时期做了太子太傅,后因病亡故。

    萧光平是家中四子,十七岁以科举入士,做了户部员外郎,从六品,后因言行有误,被贬至晋安郡罗松县做了知县。

    萧光平虽说是被贬到了罗松县,可其父当时任是当朝大员,果不其然萧光平任期一满就又重新被调回了上京。此后短短六年一路升迁,直至任职大理寺少卿后方才停了下来。

    大理寺少卿同地方郡守一样乃正四品官职,属同级。可地方官和京官自然不同。

    一个天子近臣,每日都能上朝面圣,见得圣言。

    一个天高皇帝远,听着逍遥,实则其中滋味只有自己心里明白。

    就如同他刘守正现在的境地,虽是正四品的实权官职,可也正是因为已经官居四品,想要再往上走一步何其艰难。

    若不想尽办法千方百计给自己疏通关系,就有可能被按在渝中这鬼地方一辈子。

    刘守正手指轻轻敲打着案面,将这几日堆积得郁气,压到心底,却仍旧弄不明白那位萧光平萧少卿,当时在罗松县提议荒地免租之法的用意何在。

    此法虽有成效,且确实能解当地百姓之疾苦,只是要初见成效至少得在年之后。

    说句不好听的,年后,此法若出了差错,污点自然要算在萧光平头上。

    可要是此法成效斐然,这功劳和其增加的地方赋税可都算在了后面调任过来的新知县的头上了,属于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毕竟以萧家这样的家世背景,即便萧光平在当时的萧家仅仅是嫡幼子,并非萧家掌家之选,但以萧家在朝中的地位,且萧光平犯的本就不是什么大错,如论如何都不可能任由其平在罗松县蹉跎一辈子。

    结果也是如此,那位以任性和好运出名的萧光平萧大人不过在职三年就被家中给重新提回上京去了。

    刘守正实则不明白萧光平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举动是为了什么,不过此时也不容他再深想。

    只听王和彬又继续道:“虽说十年后开垦过的土地确实重新收归回了官府,不过当时的罗松县知县再收回土地后又让人再临海镇内贴了告示:

    凡是参与过开垦的百姓可以优先购买这些土地,且是以市价五成的价格购买,至于市价。

    当时是请了罗松县和临海镇内数加牙行一起拟定的。”

    众人扬眉,那位萧光平萧大人,因其家世显赫且平生事迹委实光怪离奇而出名。

    所以他早年在罗松县任知县之事虽不如其后来在上京为官时闹出的事情那般人尽皆知,但也同样有不少人都知道。

    只是自从萧光平从罗松县离任后,就再也没人去关注过罗松县此后的情况如何了。

    如今听王和彬所言,似乎罗松县之后的知县也是个颇具实干才能的贤官,不仅沿用了萧光平原先的政策,还将其后续做了补充。

    站在王和彬一旁的同知贺庸好奇问:“那十年后临海镇可有变化?”

    “变化斐然。”

    王和彬点了点头,认真道:“大家或许有所不知,临海镇虽然是隶属于罗松县下,实际情况却是东南沿海外一处面积还算可以的离岛,与罗松县县城隔海相望,本叫临海岛。

    岛上山多,水多,滩涂多,唯独田地最少。

    岛内百姓多以捕鱼为生,也有农户,只是不多。

    自从临海镇的佐官请求萧大人将临海岛上多余的荒地山地免费赠送给临海百姓后,有农户开荒耕种,另有农户圈山种植果树,甚至还有农户包了沿海的滩涂地,以网圈海,养殖鱼类扇贝。

    原先在临海镇管辖下便有数个靠近海域的村落,村中百姓常年以出海捕鱼为生。

    闽州府人多喜食海味,渔民若能顺利出海归来,船上的海味并不愁卖。

    奈何海外时常会有狂风巨浪,又有倭寇作祟,出去的渔船常常遭逢海难,船上渔民九死一生。

    如今这些渔民租赁了滩涂地后将滩涂地外的海域用织网全养起来。

    起初两年不见多少成效,待第三年后,养殖的鱼类和海味数目便开始增多了......”

    /57/57871/16634188.htl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